流传日本的四大名著 艺术-文化 佟燕玲 2932579

流传日本的四大名著

人民日报 ·2019-08-04

rmrb2019080407p17_b.jpg

  不久前,由中日双方共同主办的“三国志展”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展,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,兴致盎然。今年6月,上海京剧院的海派神话京剧《五百年后孙悟空》在日本东京艺术剧场成功上演,反响热烈,剧场前厅打出了“满员御礼(客满致谢)”条幅,向观众表示感谢。一系列以四大名著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日本成功举办,引发了人们对四大名著在日本传播状况的关注和思考。

  译介绘本与模仿改编

  在江户时代,已有大量汉籍和明清白话小说传入日本,许多日本汉学学习者希望能够直接阅读这些作品,这便出现了学习“唐话”之风。当时人们将汉人所说的口语称作“唐话”。四大名著在这股风潮中则成为汉语口语教科书。日本汉学家清田儋叟指出了选择《水浒传》作为教材的理由:“俗文之书虽多,但如能读通《水浒传》,其余则势如破竹”。

  四大名著作为汉语口语教科书的功用,毕竟只限于汉学者和“唐通事”等少数知识阶层,而要被日本大众所接受和喜爱,就离不开翻译。1758年,小说家西田维则开始着手《西游记》的翻译工作,从始译到1831年翻译结束,共经历了前后三代人长达70多年的努力。

  《西游记》翻译完成以后,为了满足不识字的读者需求,浮世绘作家也参与进来。日本著名画家葛饰北斋根据《西游记》原著小说的情节发展,抽取出相应的情节绘制成图,然后加上简单的解说,创作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《浮世绘西游记》。他还以此手法绘制了《新编水浒画传》。由于《画传》通俗易懂,所到之处迅速引起一股水浒热潮。

  与其他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典小说一样,四大名著被日本社会接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模仿作品的出现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曲亭马琴的《南总里见八犬传》。这部小说多处借鉴了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故事情节,如主要人物之一犬饲现八单枪匹马立于长阪桥头、用大嗓门叫阵吓退追兵的情节,显然是张飞大闹长坂桥故事的翻版。

  还有一类作品,是将原著的故事直接变成日本故事,如1773年出版的《本朝水浒传》(作者建部绫足)。整个故事的进展完全模拟《水浒传》,人物形象也可以看出模仿的痕迹,譬如把太政大臣写成高俅式的人物,把反贼惠美押胜当作宋江等。由于《本朝水浒传》的影响,至今在建部绫足的老家举行的节日祭典上,观众每年都能在花车游行上看到以《水浒传》英雄人物为原型的巨大灯笼,非常壮观。

  出于对四大名著的喜爱,日本文学界不仅出现了模仿之作,还兴起了改编潮流。在通俗文化盛行的当代,《红楼梦》就被作家芦边拓改编成了一部推理小说,不仅在日本大受欢迎,还被我国和韩国翻译出版,甚至还有英译本。这种改编方法对年轻读者尤其有吸引力,有利于缩小他们与这部古典名著的代沟和距离。

作者:编辑:佟燕玲
分享

相关新闻

关于中国彩虹网|广告服务|联系方式|网上投稿|法律顾问(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)|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 0431-82530026|举报邮箱:jb@chinajilin.com.cn

Copyright (C) 2001-2006 chinajilin.com.cn,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