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访五个园区 感受长春文化产业之魅 经贸速递-一带一路 liliya 2985801

  新华网长春10月26日电(衣兵)文创研发,有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团队和渠道;企业成长,有孵化园区和扶持政策;文化消费,有丰富的业态、载体和内容可供选择……

  10月23日,新华网对长春市文化产业进行采访时发现,多个产业园区和文化场所集聚区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局面。展览、演出、读书、求知、培训、手工体验、非遗体验等,广大市民的多元文化需求越来越得到满足。

  长春高新区文创中心:做手工、观展览、享欢乐

  i未来手工体验中心里的缝纫操作台。新华网衣兵 摄

  手工口红制作台。新华网衣兵 摄

  失恋博物馆。新华网衣兵 摄

  书店里有读书人,咖啡馆里有职场人,博物馆里有求知人,喜剧馆里有喜剧人。

  长春高新区文创中心位于栖乐荟五楼,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。运营总监卢鑫介绍,这里为市民提供了多种文化消费、休闲与体验场所,包括书店、剧院、培训室、展厅、书场、国学讲堂等。

  “手工的作品才有温度。”这是i未来手工体验店地面上的一句话。无论是操作缝纫机,制作“手工口红”,还是创意手绘,都需要人专注、耐心,花费时间和精力,从而度过一段别样的时光。“上周刚刚有20多名银行员工来这里,体验制作手工布包。”工作人员介绍。

  “喜剧永远自由”是“草台喜剧馆”门口的几个大字。他们于2018年9月入驻高新区文创中心,一周七天,每晚都有演出,周六周日还有下午场,可容纳120人的小剧场经常满员。2018年12月,他们开始在社交平台注册账号,如今粉丝已经超过100万。

  展厅里展示的是国内热门的“失恋博物馆”,最火爆的七八月,客流量达到5万人。之后在暑期进行的昆虫展,吸引大批孩子来了解相关知识,客流量达到1.5万人。这两个展览,都是高新区文创中心针对当地高校多、学生多的人群特点而引进的。

  卢鑫表示,高新区文创中心已有22家商户入驻,大多与文化相关,中心还在积极参与“夜经济”业态,这里的目标是打造长春的地标性大型文创中心。


  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:累计集聚文化、科技企业近500家


  领域集团公司一角。新华网衣兵 摄


  大屏幕上出现一套房子的实景图,配备着从吊灯到沙发等多种家具,随着改变装修风格、更换家具,屏幕上的画面不断改变。这套系统能让人在进行家居设计时,看到不同家具在样板间的展示效果,并进行快速报价。

  这是领域集团的技术展示。从三五个人的团队发展到今天,从事设计、装饰行业的领域集团是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一手扶持、发展壮大的,并成为长春龙嘉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与轨道交通沿线多处站点的设计单位。

  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主任李梅介绍,园区创建于2010年7月,由民营资本全资打造。建园之初,高新区管委会为园区及驻园企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共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,支持园区建设。目前,园区累计集聚文化、科技企业近500家,获得科技部、工信部、教育部和原文化部授予的四项国家级荣誉,成功孵化上市企业3家,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20余家。


  林田远达:用文化与创意为城市和品牌增辉

  “解放”卡车车头改装后用于吧台装饰。新华网衣兵 摄

  四平“英雄城”雕塑是林田远达完成的作品。新华网衣兵 摄


  林田创客公园里,车元素随处可见。椅子的样式仿自汽油桶,会议桌下面有车轮子,吧台由老解放车车头改装而成,甚至洗手台都是由两个大号轮胎支撑的。

  作为以标识业务、尤其是汽车标识业务起家的企业,林田远达形象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,已成为集文化创意、科技创新孵化、双创教育业务板块的多元化集团公司。

  据了解,林田远达从1998年开始涉足文创领域,提供产品包装设计、城市旅游文化设计、汽车衍生品设计、雕塑景观设计等服务,为企业提供品牌文化创意落地解决方案。2018年,与一汽红旗达成合作协议,成立“红旗新高尚文化创意中心”,以文创助力国车重启辉煌。

  “就拿城市景观来说,四平市的‘英雄城’雕塑就是由我们完成的。”林田远达项目经理石美霖介绍,集团还为多个行业的公司做文化创意,比如,帮助茶叶、月饼、酒类等企业设计LOGO,还制作松花砚等高端会务礼品。

  培育和孵化创意,也是林田远达的聚焦点。“2018年,我们与吉林大学共建了吉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。”林田创客公园总经理孙东芳介绍,该学院主要助力吉林大学进行实践教学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,还展示了学子们的创意与实践产品。就是在这里,学子们进行了世界机器人大赛等多个国际比赛的准备工作,并取得了荣誉。


  吉林省广告产业园:“印艺空间”让孩子们体验造纸术与印刷


  “印艺空间”内摆放的铅字。新华网衣兵 摄


  走进吉林省广告产业园内的“印艺空间”,仿佛回到了四大发明中“造纸术”与“活字印刷术”的历史现场。木斗里盛放着可以捞取纸浆的浆液,还有老式印刷机、排列整齐的铅字……这些老技艺、老物件成为记录造纸与印刷历史的鲜活载体。

  这样的载体不光能看,还能重新“活”起来。“印艺空间”是产业园推出的体验项目。采访团抵达这里时,几十名孩子刚刚结束体验,兴高采烈地往外走。

  “我们结合自身主营业务,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。”吉林省广告产业园企业战略规划部专员高飞称,在这里,孩子们可以了解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,并亲自体验其中多个流程环节。

  吉林省广告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念芮介绍,园区的宗旨是扶持本地广告企业发展,产业园一期、二期共有158家企业入驻,其中广告类企业近八成。产业园得到了国家、吉林省与长春市的专项资金的支持,同时,园区帮助入驻企业向省、市申报相关政策,符合条件的企业将获得帮扶和补贴等。


  巴蜀映巷非遗中心:非遗传承人研发文创产品

  浪木根雕作品。新华网衣兵 摄

  巴蜀映巷非遗中心展示的精美工艺品。新华网衣兵 摄


  葫芦上的手绘画洋溢着浓浓的东北风情;浪木根雕遒劲有力、形态万千;鲁班锁工艺品做工精巧,让人赞叹;各种泥制工艺品,有参娃,有财神,都活灵活现。

  这些作品大有来头。巴蜀映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交流中心引进了省级、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,为他们提供创作、交流、生产、销售的空间,传承非遗技艺,保护非遗产品生存与发展。

  非遗中心入驻的项目包括“钟氏泥塑”艺术博物馆、松花石雕艺术馆、长白山黑陶艺术馆以及刀画、油彩陶瓷、草编、染坊、葫芦彩雕、鲁班锁等手艺场馆。

  “这里有省级、市级非遗传承人一共近20人,其中常驻的省级传承人有三人。”非遗中心总经理徐影说,非遗中心经过近两年的发展,摸索出了一条发展之路。一方面,他们正在与东北多个景区合作,研发、设计文创产品,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,同时丰富吉林省的文化市场;另一方面计划与学校合作,为孩子们打造非遗手工研学基地,可以体验泥塑、剪纸等数十项传统手艺,“让孩子们动手、动脑,提升创造性和创新性。”徐影说。

  非遗传承人是这里的财富。徐影说,中心引导他们研发、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,“让手艺人的技术转化为产品,走向市场。”

  据了解,目前,长春市已建和在建文化产业项目超过100个,先后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12个,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8个。2018年,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,文化企业1.8万户,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。


作者:编辑:liliya
分享

相关新闻

关于中国彩虹网|广告服务|联系方式|网上投稿|法律顾问(吉林创一律师事务所)|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 0431-82530026|举报邮箱:jb@chinajilin.com.cn

Copyright (C) 2001-2020 neabridge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

中国彩虹网版权所有吉ICP备17001367